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即时:国投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

来源:环球网    时间:2023-06-08 09:15:15

近日,十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单位记者组成的“走进新国企·改革赋能新发展”媒体采访团走进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国投)开展深入调研采访。

整合内容资源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


(资料图)

在投资体制改革、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,以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作用、经营管理、运行机制、管控模式等方面,国投率先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实践,走在了国企改革的前列。

2022年,国投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。立足服务国家战略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、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功能定位,坚持推动结构优化、构筑美好生活、促进科技创新、引领产业升级,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,国投重点打造“能源产业”“数字/科技”“民生健康”“产业金融”四大业务板块。

“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”是国家想干的,“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”是国企应当干的,“国投有一定基础或与现有业务有一定关联”是国投能干的,三重价值叠加就是国投的选择。”国投集团改革办副主任咸亚丽说。

改革三年行动以来,国投整合内部资源,推动所属子公司中成集团打造集团环保产业投建营平台,发展环保业务;积极参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,整合西北工大校企资产,控股收购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企业西安鑫垚;参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,增资控股山东特检集团,积极打造检测细分领域龙头企业。

同时,国投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,努力形成以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。成立了国投创益、国投创新、国投创业、国投创合、国投聚力等基金管理公司,建立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、以国家级产业基金为主的基金体系。截至2022年底,国投管理基金认缴规模合计2101亿元,实缴出资1675亿元,累计投资了946个项目。

既“管好”又“放活”,破解混改机制融合难题

近年来,国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投资并购了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,作为第一大股东实现相对控股,既要实现国有资本控制力,又要保持企业活力、鼓足发展劲头。对于这种混改中的难题,国投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,建立了一套差异化管控制度体系,做到了既“管好”又“放活”,有效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,为国投加快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制支撑。

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,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国投罗钾)建立了“干部能上能下”和“员工能进能出”的选人用人机制。把经理层成员市场化选聘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口,牢牢抓住职业经理人制度这“关键一招”,对经理层成员全部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的管理。

2020年,原有经营班子5名成员“全体起立”,面向市场重新选聘5名职业经理人;对32名中层管理人员也全部重新聘任,在各单位开展多轮次的全员竞聘上岗,共2189人参与竞聘,347人岗位发生了调整,61人退出岗位;合理拉开岗位薪酬级差和档差,在销售部实施以业绩为导向的提成激励,2022年销售部工资总额较2020年增长37.45%,在硫酸钾厂、储运部试行工资总额包干与绩效激励,员工从“等工资”向“挣工资”转变,2022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3.58万元/人,同比增长74.73%,“两利四率”均达到近三年最优水平。

坚持改革创新引领 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

2022年,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美亚柏科)入选国资委 “科改示范企业”名单。试点以来,改革红利在美亚柏科逐步释放。

美亚柏科在国投集团的业务赋能下,外部共同开拓市场,多个单体合同金额突破亿元;内部广泛开展业务合作,参与国投集团“十四五”数字化规划、中标雅砻江、集团大数据审计试点项目等,整体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
企业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,推动公司四大业务发展,形成了大数据技术共性基座的核心能力。近十年来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超过15%,其中2021年全年研发投入5.4亿元,占全年营收比重超过21%。截至2022年底,共取得授权专利638项,其中发明专利456项,实用新型专利88项,外观专利94项,有效注册商标126项,软件著作权997项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南餐饮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