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43题(地理),创设“窑洞养牛”的研学情景,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。
——来源: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
(相关资料图)
各位父老乡亲们
你们知道吗
咱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是
窑
洞
养
牛
发
源
地
01
什么是窑洞养牛?
窑洞养牛是一种特殊的畜牧业形式。它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,主要是在窑洞中饲养牛羊,这样可以寻求保温防寒,为畜牧业提供了制度、土地、市场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方式。
02
为什么用窑洞来养牛?
住过窑洞的人都知道
窑洞最大的特点便是冬暖夏凉
牛活动空间大、舒服,不容易生病
非常适宜红牛的生存
窑洞养牛不仅卫生环保有效减少病害
还能使红牛的肉质更加鲜嫩
而且新建牛棚成本较高
如果利用窑洞改造牛棚的话
只需要原来四分之一左右的成本
将废旧窑洞改造成牛舍进行养牛
带动周围群众创业致富
暨提高了废旧窑洞的利用率,又发展了产业
一举两得
03
崇信县窑洞养牛
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群众从过去居住的窑洞搬入了新房,出现了大量废弃窑洞,为了节约土地资源,减少牛棚建设成本,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方向,崇信县探索推行了窑洞生态养牛模式,全县累计建成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,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,养牛5300余头,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“农耕部落”,力争2025年实现可改造窑洞养牛全覆盖。通过发展窑洞养牛,实现了
三个相得益彰
1
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
2
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相得益彰
3
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
一升一降
1
提升了养牛效益
2
降低了养牛成本
一增一减
1
增加了产业规模
2
减少了利润流失
一少一多
1
牛的疾病少了
2
产犊成活率高了
一去一留
1
去除残垣断壁
2
保留乡愁记忆
崇信在哪里?
崇信县位于平凉市东部,东靠泾川、灵台两县,西与华亭市接壤,北联崆峒区,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。全县辖4镇2乡1个工业集中区,79个行政村,总面积848.41平方公里,耕地28.01万亩,总人口10.02万人,其中常住人口8.21万人。
崇信历史悠久,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。古代是先周、先秦发祥地之一,早在三千多年前,周人的先祖公刘带领周族部落一路迁徙,最终栖息在芮鞫,也就是现在的崇信,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。境内有仰韶、齐家等文化遗存26处,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,公刘农耕文化、唐代军旅文化、红色革命文化、民歌民俗文化、古树名木文化交相辉映,弦子腔、崇信民歌、点灯背猴、春官说唱、民间社火等非物质文化流传至今。
崇信生态良好,是一座山清水秀的绿色之城。地处黄河流域上游,泾河一级支流汭河、黑河、达溪河穿境而过,境内有3200年的华夏古槐王、奇特罕见的三异柏、娑罗树等古树名木,全县森林覆盖率46.64%,满城公园满城花,一城山水半城香的城市特色独具魅力。
崇信宜居宜游,是一座天佑地泽的养生之城。地处北纬35°,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,海拔1085-1728米,年平均气温10.6℃,四季分明,气候宜人。境内有龙泉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华夏古槐王等6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,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森林公园五龙山,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龙泽湖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,“山水龙泉·养生崇信”声名远播。
崇信民风淳朴,是一座讲信修睦的诚信之城。崇信因唐代名将陇右节度使、武康郡王李元谅筑城屯兵、抗击吐蕃而得名,取“尊崇信任”之意,建县于北宋建隆四年(公元963年)。新时代赋予了崇信尊崇信仰、信念、自信、信心、诚信、信任“六位一体”的崇信精神。
崇信资源富集,是一座潜力无限的创新之城。已探明煤炭储量18.8亿吨,现有生产矿井8对、在建矿井2对,煤炭核定生产能力1410万吨,发电企业1家,火力发电能力72亿度。属全国优质肉牛优势产区、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、中国苹果产业50强县。通过持续深化改革、招商引资、开放开发,招引华煤、徐矿、东方希望等大企业集团投资兴业,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日益浓厚。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、国家卫生县城、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、全国绿化模范县、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、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、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、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县、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、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、全国科普示范县、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、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县等荣誉称号。
朋友们
欢迎到崇信县研学、旅行
来实地体验“窑洞养牛”
这里
既有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
更有陇上江南的隽秀
绝对值得体验!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